卷四·病形脉诊第二(下)

  黄帝问曰∶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岐伯对曰∶心脉急甚为螈 ;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时唾血。大甚为喉;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经络有阳维阴维)厥,耳鸣癫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 偏风,头以下汗出不止。大甚为颈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 (一作漏),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甚能善酸。

  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忘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履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螈 挛筋。

  脾脉急甚为螈 ;微急为鬲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 癃;微滑为虫毒 蝎腹热。涩甚为肠 (一作溃);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泄。洞泄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痈 (一作癃 );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视黑丸。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曰∶病亦有甚变(一作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而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而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 ,无令出血,以和其诸脉;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之以甘药。

  曰∶五脏六腑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今何道从入,入安从道?曰∶此阳明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曰荥俞与合,各有名乎?曰∶荥俞治外脏,经合治内腑。曰∶治内腑奈何?

  曰∶取之于合。合各有名乎?曰∶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按大肠合于曲池,小肠合于小海,三焦合于天井,今此不同者,古之别法也。又详巨虚上廉乃足阳明与小肠相合之穴也。与胃合三里,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以脉之所入为合不同。三焦合委阳。委阳者,乃三焦下辅 也,亦未见有为合之说)。曰∶取之奈何?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取之;委中者,屈膝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立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诸外经者,揄伸而取之。

  曰∶愿闻六腑之病?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坚若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