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霸部·卷五

  ○前燕慕容廆(五罪切)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慕容廆,字奕洛环,昌黎棘城人。昔高辛氏游於海滨,留少子厌次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之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曾祖莫护跋,于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从司马宣王讨公孙渊,拜率义王,始建国大棘城之北。见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意甚好之,遂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祖木延,从毌丘俭征高丽有功,加号大都督。父涉归,以全柳城勋进拜单于,迁邑辽东,於是渐变胡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姓。廆身长八尺,有大度。晋安北将军张华一见奇之,谓曰:"君后必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者也。"

  涉卒,弟耐立,将谋杀廆,廆亡潜於辽东徐郁家。太康元年,国人杀耐,迎廆立之。太康十年,又还于徒河之青山。元康四年,定都大棘城,所谓紫蒙之邑也。永嘉六年,王沉承制以廆为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前锋大都督、大单于,皆让不受。擢举贤才,官方授任。鲁国孔纂,宿德清望,请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洽通,为东庠祭酒;世子率国胄受业焉。太兴四年,晋遣谒�߰ݏ@ʹ持节、督幽平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郡公,丹书铁券,承制海东。咸和元年,加侍中,位特进。八年夏五月,薨于文德殿,年六十五,葬于青山。晋遣使者赠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襄公。皝为燕王,追谥武宣王。俊称尊,追尊曰武宣帝。庙号高祖。

  《晋书》曰:廆在位四十九年。

  ○慕容皝(音晃)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慕容皝字元真,廆第二子,小字万年。长七尺八寸,雄毅善权略,博学多才艺。晋建武元年,拜振武将军。永昌初,拜左贤王,太宁末,拜平北将军、朝鲜公。咸和八年六月,即辽东公位,行平州刺史,督摄部内。九年八月,晋遣谒者拜皝镇军大将军、平州刺史、大单于、辽东公,承制一如廆故事。咸康二年七月,立子俊为世子。四年,以左司马封奕为左长史。九月,奕等以皝任重位轻,宜称燕王,於是上议。十月,僣即燕王位于文德殿,大赦境内。改备群司,以封奕为相国。追尊先公为武宣王,先妣为王后。起文昌殿,出入警跸。立夫人段氏为王后,世子俊为太子。是岁,棘城黑石谷有大石自立而行。八年七月,晋使鸿胪郭恡持节拜皝侍中、大都督河北诸军事、大将军、燕王,馀如故,封诸功臣百馀人。九月,迁都龙城宫阙。十二年四月,黑龙一、白龙一见于龙山。皝率群僚观龙,去龙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赦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寺于山。皝雅好文籍,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并以教胄子。十四年,皝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通经秀异者,擢充近侍。十月,飨群僚于承乾殿,右长史宋谚性贪,赐布百匹,令自负而归,以愧其心。十五年八月,皝因见白兔,驰射,马倒。辇而还宫,引太子俊嘱以后事,谓曰:"今中原未平,方须经建,委贤任哲,此其时也。恪智勇兼济,力堪任重,汝其委之,以成吾志。"九月,薨于承乾殿,年五十二。十月,葬龙山,谥文明王。俊称尊,追尊曰文明皇帝,庙号太祖,陵曰龙平。

  《晋书》曰:皝尝田于西鄙,将济河,见一老父,服朱衣,乘白马,举手麾皝曰:"此非猎所,王其还也。"秘之不宣。遂济河,连日大获,后见白兔,驰射之,马倒被伤,乃说所见。辇而还宫,引俊嘱以后事。以永和四年死,在位十五年。

  ○慕容俊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慕容俊,字宣英,皝第二子,小字贺赖跋。十三月而生,有神光之异。身长八尺一寸,善属文,雅长辞赋,至於器服、车、室皆著铭赞以为劝戒。皝之八年,晋遣使者拜皝燕王,以俊为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十一年,进拜使持节、镇东将军。皝薨,即燕王位,赦其境内。元年春正月,俊依春秋列国故事,称元年。五月,闻赵乱,乃严兵将为进取之计。七月,晋使谒者陈沈拜俊侍中、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大将军、燕王,承制封拜,一如廆、皝故事。元玺元年正月,司南车成,俊大悦,告于皝庙。四月,遣辅国恪、相国奕讨冉闵,战于魏昌廉台,闵师大败,擒送之。闵大将军蒋幹辅闵子智固守邺城。遣辅弼评等帅骑一万以讨之,邺北郡县悉降。辅国奕等二百一十人劝称尊号,令曰:"非常之事,匪寡德所宜闻也。"八月,克邺。辅弼评等送闵后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锺并乘舆服物及六玺送于中山。传国玺蒋幹先以送晋。俊欲神其事业,言数运在己,乃诈云闵妻得之以献,赐闵妻号奉玺君。封冉智为海滨侯,以辅弼评为司州刺史镇邺。十月,辅国恪等三百五人奉皇帝玺。十一月,僣即皇帝位于正阳前殿,大赦,改年。时晋遣使诣,俊谓之曰:"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乏,为中国所推,己为帝矣。"庚午,书曰:"追崇祖考,古人之令典。武宣王遵为高祖武宣皇帝,文明王为太祖文明皇帝。"二年正月,立后可足浑氏为皇后。

  升平元年正月,立中山王暐为皇太子,赦其境内,改年曰光寿。初,廆有骏马曰赭白,有奇相逸力。石虎之伐棘城,皝将出避难,欲乘之,马悲鸣蹄啮,人莫能近。皝曰:"此马见异先朝,孤尝仗之济难,今不欲出者,盖先君之旨也。"乃止。虎寻奔退,皝益奇之。至是年四十九岁,而骏逸不亏,俊比之于鲍氏,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置之蓟城东掖门。是月,象成而马死。十一月,自蓟迁邺。十二月,入邺宫,大赦。缮宫殿,复铜雀台。以吴王垂为东夷校尉、平州刺史,镇辽东。二年三月,常山寺大树自拔根,出璧七十三,光色精奇,有异常玉。以为岳神之命,遣尚书郎段勤以太牢祀之。五月,辽西获黑兔。三年三月,俊夜梦石虎啮其臀,寤而恶之,命发其墓,剖棺出尸,踏而骂之曰:"死胡,安敢梦生天子!"遣御史中尉伯约数其残酷之罪,鞭而投之漳水。十二月,俊寝疾,谓大司马恪曰:"吾患惙顿,恐不济。修短命也,复何所恨!但二寇未除,景茂冲幼,虑其未堪家国多难。吾欲远追宋宣,以社稷属汝。"恪曰:"太子虽幼,天纵聪圣,必能胜残致治,不可以乱正统。"俊怒曰:"兄弟之间岂虚饰乎!"恪曰:"陛下若以臣堪荷天下之任者,宁不能辅少主也!"俊曰:"若汝行周公之事,吾复何忧!"四年正月,俊薨于应福前殿,年五十三。伪谥景昭皇帝,庙号烈祖,葬龙陵。俊雅好文籍,性严重,未曾以慢服临朝,虽闲居宴处,亦无懈怠之色。

  《晋书》曰:俊在位十一年,自初即位至于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惟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馀篇也。

  慕容暐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曰:慕容暐,字景茂,俊之第三子。元玺三年,封中山王,寻立为皇太子。光寿四年,僣即帝位,大赦,改元。建熙元年,以太原王恪为太宰、录尚书,行周公事,专百揆上;庸王评为太傅,副赞朝政;司空阳骛为太保;吴王垂为河南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兖州牧,镇梁国。四年正月,暐南郊。十月,太尉奕迎神主和龙。初,暐委政太宰恪,专受经于博士王劝、助教尚锋、秘书郎杜诠,并以明经讲论左右。至是通诸经,祀孔子于东堂,以劝为国子祭酒,锋国子博士,诠散骑侍郎,其执经侍讲皆有拜授。八年,太宰恪卒。九年十二月,有神降于邺,自称湘女,有声,与人相接,数日而去。十年四月,立贵妃可朱浑氏为皇后。六月,晋大司马桓温率众五万来伐,遂至枋头,吴王垂大败之,斩获三万馀级,温奔还淮南。垂既败温,威德弥振。太傅评大不便之,太后遂与评谋杀垂。十二月,垂出奔秦。

  十一年六月,秦辅国将军王猛、镇南将军杨安率众六万来伐。以太傅评、下邳王厉等帅精卒三十万,拒秦师于潞川。州郡盗贼大起,邺中怪异非常。十月,评及猛战于潞川,评师败绩,单骑遁还。猛乘胜追奔,长驱至邺。十月,苻坚帅众会猛来攻,拔邺。城外乱,散骑侍郎徐蔚等率扶馀、句丽及上党质民子弟五百馀人夜开城北门,引纳秦师。暐与太傅评、左卫将军孟高等数十骑出奔昌黎。坚遣将军郭庆帅骑五千追之,及暐于高阳,秦将巨虎执暐,将缚之,暐曰:"汝何小人,而敢缚天子!"虎曰:"我梁山巨虎,受诏缚贼,何谓天子也!"执暐送邺。坚问其本状,暐曰:"狐死首丘,欲归死于先人陵墓!"坚哀而释之,令还宫率文武出降。坚入邺宫,升正阳殿,徙暐及王公已下并诸鲜卑四万馀户于长安,封暐新兴郡侯,邑五千户,寻拜尚书。坚征台城,为平南将军别部都督。淮南之败,随坚还长安。既而吴王垂攻苻丕于邺,中山王冲起兵关中,暐谋杀坚,事发,为坚所诛,年三十五。德称尊号,伪谥幽皇帝。

  《晋书》曰:始廆以武帝太康六年称公,至暐四世。暐在位十一年,以海西公太和五年灭,通廆、皝凡八十五年。

  ○前秦苻洪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苻洪,字广世,略阳临渭氐人。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子孙强盛,世为氐酋。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节如竹形,于时咸异之,谓之蒲家,因以氏焉。父怀归,为部落小帅。母姜氏,寝产洪。先是陇右大雨霖,百姓苦之,谣曰:"雨若不止,洪水必起。"故名之曰洪。年十二,父卒,代为部帅。好学多权略,善骑射。

  属刘氏之乱,散千金,招延俊杰,戎晋襁负奔之,推为盟主。刘聪遣使拜平远将军,不受,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洛阳公,群氐推为首。刘曜以洪为氐王,及曜败于洛阳,洪率部人西堡陇山。石虎将军攻上邽,洪诣虎,降。虎跣出迎之,拜冠军将军、监六夷诸军事、泾阳伯。赵建平四年,石生起兵于关中,洪遂西结张骏,自称晋北平将军、雍州刺史。石虎既灭生,洪遂率户二万下陇东,如冯翊,虎拜洪护氐校尉,进爵为侯。徙秦雍州民羌十馀万户于关东,迁洪龙骧将军、流民都督,处之枋头。从征段辽有功,进封西平郡公。佛图澄言符氏有王气,虎阴欲杀之。洪称疾不朝。

  太宁元年,进位侍中、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进封本国略阳郡公。时姚弋仲亦图据关中,恐洪先之,遣子襄率众五万来伐洪。洪逆击,败之。於是安定梁扰楞等并关西民望说洪曰:"今胡运已终,中原丧乱,明公神武自天,必继踪周、汉,宜称尊号,以副四海之望。"洪以谶文有"草付应王",又孙坚之生背有"符"字,遂改姓符氏,自称大将军、单于、三秦王。初,赵将军麻秋西镇枹(音符)罕,闻冉闵之乱,率众归邺,洪使子龙骧雄逆击获之,以为军师将军。秋说洪西都长安。既而秋因宴鸩洪,将并其众,世子健收而杀之。洪将死,谓健曰:"关中周、汉旧都,形胜之国,吾亡之后便可鼓行而西。"言终而薨,年六十六。

  符健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健字建业,洪第三子。母姜氏梦感大罴而生。生之夜,洪梦族曾氐王蒲健谓之曰:"是儿兴家门,可以吾名字之。"於是名罴,字世健,后避石虎外祖张罴之名,故改焉。晋永和六年,自称晋征西大将军、开府、都督关西诸军事、雍州刺史。於是尽众西行,至盟津,起浮桥以济,济讫焚桥。三辅堡壁悉降。十一月,入都长安,于是左长史贾玄硕等依诸葛亮、刘备故事,表健为秦王。玄硕等乃上尊号,健伪让再三,乃从之。皇始元年正月,僣即天王位于南郊,大赦,改晋永和七年为皇始元年。追尊父洪为太祖武惠皇帝,缮宗庙、社稷于长安。立妻强氏为皇后,子苌为皇太子,靓为平原公,生为淮南公,弟雄丞相、东海公,其馀封授各有差。是年,野蚕成茧,野禾被原,百姓采野茧而衣,收野粟而食,关西家给人足。

  二年正月,丞相雄等固请:"宜依汉、晋,兼皇王之美,不可过自谦冲,同赵之初号。"健从之,僣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大赦。诸公进爵为王,立五等之封,以次进之。三年正月下书曰:"其令公卿已下,岁举贤良方正、孝廉、清才多略、博学秀才、异行各一人,或献书规谏,或面陈朕过。其速以闻,勿俱贵贱。"四年,丞相东海王雄卒,赠相国,进封魏王,谥敬武王。雄字元才,洪之季子,赵建武中拜龙骧将军,头大足短,故军中称为大头龙骧。健甚重之,曰:"元才,吾之姬旦。"五年四月,立淮南王生为皇太子。六月,健寝疾,引太师鱼尊、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司空王随等嘱以后事,受遗辅政。乙酉,薨于太极前殿,年四十九。葬原陵,伪谥明皇帝,庙号世宗。永兴初,追尊曰景明皇帝,庙号高祖。

  ○符生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符生,字长生,健第三子。幼而粗暴,昏醉无赖,祖洪甚恶之。生无一目,七岁,洪戏之,问侍者曰:"吾闻瞎儿一泪,信乎?"侍者曰:"然。"生怒,引佩刀自刺出血,曰:"此亦一泪耶!"洪大惊,鞭之。生曰:"性耐刀槊,不堪鞭捶。"洪曰:"汝为尔不已,吾将以汝为奴。"生曰:"可不如石勒也。"及长,力举千钧,走及奔马。

  皇始五年,僣即皇帝位,大赦,改年。群臣奏"先帝晏驾甫尔,不宜改号。"生怒,不从,穷推议主。寿光元年七月,杀右仆射段纯,以太子门大夫赵韶为仆射,太子舍人赵诲为中护军,著作佐郎董荣为尚书,并以佞幸进也。九月,中书监胡文言于生:"昆频有客星孛于大角,荧惑入东井。大角为帝座,东井秦之分野,不出三年,国有大丧,大臣戮死。愿陛下远追周文,修德以攘之"。生曰:"皇后与朕对临天下,足塞大丧之变。"於是杀皇后梁氏,诛太傅录尚书毛贵、车骑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后,安之女孙。又诛丞相雷弱儿。诸羌悉叛。弱儿,南安羌酋也。生虽在谅闇,游饮荒淫,杀戮无道,弯弓露刃以见朝臣,锤钳锯凿备置左右。未几,后妃公卿已下至于仆隶,诛五百馀人。二年正月,嬖臣右仆射董荣言于生曰:"日蚀之灾,宜以贵臣应之。"生曰:"惟有大司马。""国之懿戚,不可,其在王司空。"生从之,诛司空王随。壬戌,飨群臣于太极殿,乐奏,生亲歌以和之。命尚书令辛牢典劝,既而生怒曰:"何不强酒?犹有坐者!"引弓矢射牢杀之。於是百僚大惧,无不引满昏醉,污服,蓬头僵仆,生以为乐。

  三年四月,姚襄遣姚兰等众二万七千进据黄洛。生遣平王黄眉、东海王坚、建节将军邓羌等步骑万五千以讨之。羌伪不胜,引骑而退。襄追之,至於三原,羌回骑拒襄,大战,获襄。襄有骏马,日行千里,是战也,马倒而擒之。眉等振旅而归。

  初,长安谣曰:"东海大鱼化为龙,男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门东。"东海,即坚封也,第在洛门东。生荒暴日滋,残虐弥甚。群臣朔望漏尽请见,生曰:"知尽乎?须待饮讫。"或日暮而不出,百僚饥弊。或至申酉之间方出临朝,酒怒色厉,多有杀戮。或连月昏醉,弗堪省览。或使宫人与男子裸交於殿前,引群臣临而观之。或生剥牛羊驴马,爓鸡鸭,三五十为群,放之殿中。或生剥死囚面皮,令其歌舞,观以为乐。勋戚忠良,杀害略尽。朝士奔逃草野,皆曰从虎口出。左右得度一日,如过十年。至於截胫、刳胎、拉助、锯头杀者动有千数。生夜对侍婢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当除之。"是夜清河王符法梦神告之:"旦将祸集汝门,先觉,可以免。"寤而心悸。会侍婢来告,乃与特进梁平老等帅壮士数百人潜入云龙门,东海王坚帅麾下三百人继集,宿卫将士皆舍仗归坚。生犹昏寝不寤,坚众既至,生惊问左右曰:"此辈何等人?"引生至别室,废为越王,俄而杀之,时年二十三岁。谥厉王,封子馗为越侯。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