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部·卷十三

  ○煞

  《释名》曰:煞,窜也。埋之使不复见也。

  《周礼·秋官上》曰:掌戮掌斩煞贼,谍而搏之。(斩以铁钺,若今要斩也。煞以刃刀,若今弃市也。谍为奸寇,反闻者斩之,小者煞之。)凡史其亲者焚之,煞王之亲者辜之。(焚之烧也。《易》曰:焚如死如弃。如辜之言枯也,谓磔之也。)凡史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刑盗于市。(踣,僵尸也。肆犹陈也。)

  又司刑职曰:煞罪五百。(郑玄曰:然,死刑。)

  《尚书大传》曰:武王煞纣而继公子禄父,使管叔、康叔监禄父。武王死,成王幼,周公盛养成王,使召公奭为傅。周公身居位,听天下为政。管叔疑周公,流言於国曰:"公将不利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己死矣,成王幼,周公见疑矣,此世之时也,请举事。"(言周弱,旦不和,欲代之而复政也。)然后禄父三监叛,周公以成王之命煞禄父。

  《礼》曰:邾娄定公时,有煞其父者,有司以告。公瞿然失席曰:"是寡人之罪也。寡人尝学断斯狱矣。臣杀君,凡在官者煞无赦。子杀父,凡在官者煞无赦。(言诸臣子孙无尊卑,皆得煞之,其罪无赦也。)煞其人,坏其室,洿其宫而潴焉。(明其大逆,不欲人复之也。)盖君逾月而后举爵。(自贬损也。)

  又《王制》曰: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者煞;(析言破律,巧卖法令也。乱名改作,谓变易官与物之名,更作法度也。左道若巫蛊及俗禁也。)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煞;(淫声,郑卫之声。异服,若聚鹬冠琼弁。奇技奇器,若公输般请以会胂9也。)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煞,(皆谓虚华捷给无诚也。)假於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煞;(今时持丧葬染盖嫁娶卜数文书,使民倍礼违制者也。)此四诛者,不以听。

  《左传·襄六年》曰:齐子尾害闾丘婴,欲煞之,使帅师以伐阳州。我问师故。(鲁以师往问齐何故伐我。)子尾史闾丘婴以说于我师。

  又《昭四年》曰:楚子谓成虎若敖之馀也,遂煞之。书曰:楚煞其大夫成虎,怀宠也。

  又《昭四年》曰:楚子伏甲而飨蔡侯於申,醉,执而煞之,刑其士七十人。

  《论语·颜渊》曰:"如煞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煞,子欲善而民善矣。"

  《史记》曰:二世使使煞公子将闾,将闾曰:"朝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圆蘙;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仰天而大呼天者三,昆弟皆流涕,自煞。

  又曰: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断地脉,此乃恬之罪也。"吞药自煞。

  又曰:秦昭王赐白起剑,令自煞。武安君曰:"我固当死矣。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坑之,是以死。"乃引剑自煞。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

  华峤《后汉书》曰:梁冀闻崔琦才,请与交,冀行多不轨,琦数诫之,不能授。琦以言不从,失意,为《白鹄赋》。冀知兴己,大怒,幽之室谷,数月得出,后竟煞之。

  范晔《后汉书》曰:陈蕃上疏欲急诛侯览等,太后不纳。朝廷闻者,莫不震怒。蕃因与窦武谋杀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馀,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馀人,并拔刀入丞相门,攘臂呼曰:"大将军忠以卫国,黄门反逆,何云窦氏不道耶?"王甫时出与蕃相迕,让蕃曰:"先帝新弃天下,山陵未成。窦武何功?兄弟父子一门三侯,又多取掖庭宫人作乐饮宴,旬月之间,赀财亿计。大臣若此,是为道耶?公为栋梁,枉挠阿党,复焉求贼?"遂令收蕃。蕃拔剑叱甫,甫兵不敢近,及益人围之数十里。遂执蕃,送黄门北寺狱。黄门从官驺蹋蹴蕃曰:"死老魅,复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廪假否?"即害之。

  《吴志》曰:人诈告楼玄谤讪政事,华覈上疏乞玄自新。孙皓疾玄名声,复徙玄及子男据付交阯将张弈,使以战自效,阴别敕弈令煞之。据到交阯病死,玄一身随弈讨贼,持刃步见弈辄拜,弈不忍煞玄。会弈暴疾卒,玄殡佥阝奕,於器中见敕书,还自煞也。

  王隐《晋书》曰:周处字子隐,阳羡人。姑为中书省事。时女子李忩斍父北叛时,煞父。处奏曰,斍父以偷生破家以邀福。子圉告归,怀嬴结舌,斍无人子之道,证父攘羊,伤化污俗,宜在投卑,以彰凶逆。平刑市朝,不足塞责。奏可,煞忩。

  《唐书》曰:宰相宋申锡为郑注所构,狱自内起。崔玄亮首率谏官请对,与文宗往复数百言,文宗不省其诈,欲寘申锡於法。玄亮泣曰:"孟轲有言,众人皆曰煞之,未可也;诸大夫皆曰煞之,未可也;天下皆曰煞之,然后察之,方寘於法。今至圣之代,煞一凡庶,尚须合於典法,况无辜煞一宰相乎?臣为陛下惜天下法,实不为申锡也。"文宗为之感悟,玄亮由创墅重於朝。

  又曰: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格煞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京兆尹杜悰以其首罪免父有光教义,请减死配流。王彦威曰:"煞人者死,百王共守。若许煞人不死,是教煞人。兴虽免父,不合减死。"

  《山海经》曰:共工氏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餍也。)相柳之所抵,厥为溪泽。(抵,触也。)禹煞相柳,其血脉不可以树{殸木},乃以为众帝之台。

  《曹操别传》曰:始袁忠为沛相,薄待操,沛国桓劭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颇笑操。操煞让,族其家。忠、劭俱避难交州。操远使就太守士燮尽族劭。劭得出首,拜谢於中庭。操谓曰:"跪可解死耶?"遂煞之。

  《孟子》曰:孟子谓齐宣王曰:"左右皆曰可煞,勿听;诸大夫皆曰可煞,勿听;国人皆曰可煞,然后察之,见可煞焉,然后煞之,故曰国人煞之也。(言当贞行大辟之罪。)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

  又曰:或问:"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今有煞人者,或问之曰:人可煞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煞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煞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燕有罪,王者当诛之,燕犹齐,故不可。)

  《搜神记》曰:汉宣帝之世,燕代之间有三男,共取一妇,生四子。及其将分妻子而不可均,反致争讼。廷尉范延寿断之曰:"此非人类,当以禽兽处之。禽兽从母不从父也,请戮三男,以儿还母。"帝嗟叹曰:"何必古?若此则可谓当於理而厌人情也。延寿盖见人事而知用刑矣。"

  《太公金匮》曰:煞一人而千人恐者,煞之;煞二人而万人动者,煞之;煞三人而君振者,煞之。

  ○三族刑

  《尚书·泰誓》曰:今商王授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沉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言淫滥也。)

  《史记》曰:秦始皇平六国,制天下,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

  又曰:陈犭希反,韩信欲谋发兵,欲以袭吕后、太子。其舍人得罪於信,告信欲反於吕后,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叹曰:"吾悔不用蒯通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汉书·刑法志》曰:汉兴,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先黥劓,斩左右趾,笞煞之,枭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谤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授此诛。至高后元年,乃除三族罪、炎茉令。后新垣平谋逆,复行三族之诛。

  又《五行志》曰:赵人新垣平以望气得幸,以土上立渭阳五帝庙,欲出周鼎。夏四月,郊见上帝。岁馀,惧诛,谋为逆,发觉腰斩,夷三族。

  《后汉书》曰: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起兵诛曹操,不克,夷三族。

  又曰:建安五年,车骑将军董承、越骑校尉和辑授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煞董承,夷三族。

  《魏志》曰:建安二年,遣谒者仆射斐茂率关西诸将诛李傕,夷三族。

  又曰: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又尚书丁谧、邓飏、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皆与爽通奸,夷三族。

  《三十国春秋》曰:魏帝谒陵,曹爽讥卼羲、训、彦皆从。高祖命授兵,召公卿於庙堂,奏皇太后废爽。丁酉,斩爽、羲、训、彦,夷三族。

  ○杂死刑(附)

  《韩子》曰:齐国好厚葬,布帛尽於衣裘,林木尽於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尾馛为币,林木尽则尾馛为守备,如民之厚葬不休,奈何?"管仲对曰:"凡民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於是乃下令曰:"棺过度者戮其尸,罪当丧者。"夫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无名无利,民何故为之?

  《吕氏春秋》曰:赵简子沉鸾缴於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缴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缴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缴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吾善也。"

  《淮南子》曰:夏桀殷纣生燔人,辜颉者为炮烙,铸金柱。(铸金柱,然火其下,以人置上,人火中而对笑也。)

  《符子》曰:桀观炮烙於瑶台,谓龙逢曰:"乐乎?"龙逢曰:"乐。"桀曰:"观刑何无恻怛之心?"龙逢曰:"天下苦之,而君以为乐。臣,君之股肱,何不悦乎?"桀曰:"听子谏。谏得,我改之;谏不得,我刑之。"龙逢曰:"臣观君冠危石也,臣观君履春冰也。未有冠石而不压,蹈春冰而不陷。"桀笑曰:"是曰亡则与俱亡,子知我之亡而不自知乎亡。子就炮烙之刑,吾观子。"龙逢歌趋:"造作劳我以生息,我以炮烙故涉薪,我乐人不知。"赴火而死。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