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回

  背水阵韩信破赵

  大汉丁酉二年冬十月,韩信取代州,安抚百姓毕。次日,会汉王,遂分领精兵十万,前来击赵。先屯兵于井陉口外,与张耳等计议曰:“赵有谋士广武君、李左车,多奇计,我兵未可轻进。须差人探听,看赵王作何方计。倘我深入重地,而赵乃阻吾粮道,我兵决受围困,而进退两难之地,为兵家所甚忌也。”张耳曰:“陈馀虽善兵,而无通变之才,每以李左车为多诈;料左车虽有奇计,不能用也。”信曰:“不然,成败利钝,不可逆睹,探听的实,方好进兵。”急差数心腹精细小校,假作商贾,入赵城探成安君李左车如何设谋,务得的实回报,各重赏钱钞酒食。小校装作商人,潜入赵城,就在成安君临近住居,先与门吏相通,终日饮酒,遂相熟识,往来情厚。以此成安君凡一切与赵王计议,大小事情,门吏询问亲随从人,得知详细,遂因便告知小校,尽知赵王来历,不敢遽回,先着一二小校回报,仍再加打听,个个与门吏所言一般,已得的实不题。

  却说赵王一日与成安君陈馀正议事,闻韩信引兵前来,急整点赵兵二十万,屯于井陉,请李左车画计,李左车因说陈馀曰:“某闻韩信涉西河,虏魏王,擒夏悦,喋血关内,今又辅以张耳,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尝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不■,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能方轨,骑不能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被欲前不得前,欲退不得还,吾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急用臣计,必获全胜。否则必为二子所擒矣!”成安君曰:“此诡谋也。吾尝称为义兵,不用诡谋奇计,又闻兵法云:‘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今韩信以疲散之卒,虽号称数十万,其实不过数千,况又千里远来,亦极疲劳。我兵操练日久,藏锋养锐,正当急击,勿夫可也。若避而不与之战,倘他日有遇劲敌,则何以御之?诸侯谓我怯弱,轻我伐我,非长策也!”遂不用左车之计。

  且说韩信差来小校,知此消息,至晚急出井陉回报。韩信闻知大喜,遂赏劳小校讫,乃敢引兵入井陉狭道。来至井陉口三十里,正值夜半,传令进发,选轻骑二千人,各持一赤帜,从傍道小路,潜在草山,远望陈馀营寨,以观动静。因密诫曰:“今我大兵与赵兵对敌,我诈败,赵军见我败走,如空壁追赶,汝等疾入赵壁,尽拔赵帜,立汉赤帜,坚壁拒守,不必与战,而彼自乱也。”诸将听令去讫。于是韩信早起会张耳、曹参、樊哙诸将曰:“今日即破赵,且不必会食,暂令三军传食少饭,待须臾破赵后会食也。”诸将皆莫敢信,佯应曰:“诺。”信即使万人先行,出背水为阵。赵军望见信军背水,皆大笑。及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遂开壁与信大战良久,信与张耳诸将佯弃旗鼓走水上,赵军果空壁出争取汉旗鼓,追赶信耳。信耳兵已入水上,却有曹叁、樊哙、周勃、靳歙等诸将,率领三军,莫不死战,无不以一当十,赵军遂不敢近,急退回大寨。有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在草山遥望,赵军空壁追赶,持汉旗鼓,疾驰入赵壁,尽拔赵旗,立汉赤帜,赵军回大寨,见赵壁皆汉赤帜,知汉兵已破赵矣,遂大乱,四散溃奔。陈馀虽杀数人,亦不能禁止,于是汉诸将围绕夹攻,成安君死战不得出,被灌婴一刀斩于马下。大军杀入赵城,擒赵王歇,遂平赵地。是时诸将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将军令我等反背水阵以胜者,何也?”信曰:“此在兵法,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置之生地,遇敌皆走,宁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信之高沦。

  是时信传令其能生得广武君者,购干金。于是众军闻信令,遍访李左车。一日,得获,绑缚解至麾下。信见缚左车至,大喜,重赏军士,急下帐亲释左车之缚,东向而坐,西向师事之。因问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若何而有功?”李左车曰:“亡国之夫,不可以图存;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信曰:“百里奚居虞而虞亡,之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但用与不用,听与不听耳。向使成安君听子之计,仆亦遭擒矣;惟不听子之计,是信得以取赵也。”因再三恳求曰:“仆实委心请计,愿子勿辞。”左车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为将军言之。且将军虏魏豹,擒夏悦,以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高邑,身死■上,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将军名闻海内,威振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揄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举疲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相持日久,力不能拔,势屈粮竭,弱燕不服,齐竟自强,又先刘项之权,未有所分,此将军之短也,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也。今将军若以兵击燕,恐难取胜也。”信曰:“以先生之言,必何如而后可?”左车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兵休用,镇抚赵城,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享士大夫,三军又得饱食,北向于燕,使彼终日恐怖,然后遣一舌辩之士,奉尺幅之书,陈其利害,彰将军之所长,燕一闻之,不敢不听从。燕既听从,使宣言者东告于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不知其为齐计矣。如此则天下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其此之谓乎?”信曰:“谨如先生之言,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即作书差随何为使,前往说燕。韩信屯兵于赵城不动。随何持书,前到燕国。

  却说燕王闻韩信破赵,斩成安君于■水,兵势大振,燕中百姓,一日十数惊,燕王亦甚恐怖,召谋士蒯通议计。蒯通曰:“韩信兵势虽大振,而屡经战阵,三军疲劳,定暂屯兵于赵城,且不举动,目下差人下书,欲大王归降。大王且未可遽然轻许,容臣到彼,看事势何如,可说则说,可降则降,臣自有斟酌也。”言未毕,果有左右来报,韩信差随何下书。燕王召随何相见。何持书上,燕王拆书观看,书曰:

  汉大将军韩信致书燕王麾下:信闻天命靡常,惟归有德。秦惟无道,灭绝坟典,残虐百姓;继以项氏,益肆暴酷,放弑义帝,恶贯于天,海内震号,神人共愤。汉王倡为义举,兵皆缟素,席卷三秦,立降二魏,虏豹斩悦,破赵诛馀,非兵之强也,德之召也。所向风靡,罔不顺服。独燕未附,宁知命之所归乎?方今兵屯赵城,遗书北指,若能倒戈纳款,悯恤民命,不失封王,分茅百世。赵鉴不远,王其思之!

  燕王看书毕,因问随何曰:“汉王兵败睢水,寄足荥阳,王业未定,何言天命之可归乎?”何曰:“大王所见误矣!不观大败,不见真命之符;不量时宜,实为井底之智。然吾汉王虽败睢水,而大风解围,白光引路,使非上天默佑,何以脱此难乎?此见圣王有百灵之助也。而荥阳驻兵以当四面,使非睿智神武,何以制天下乎?此见圣王有文武之勇也。汉以韩信善能用兵,子房善能用智,萧何运转粮饷,带甲百万,名将云从,大势已定,不待智者辩论而可知也。然西楚虽强,沐猴非人,独夫招怨,远不过一年,近不过数月,岂能久乎?大王不度时势,不审成败,而谓汉王王业未定,不亦误乎?况今赵已灭矣!唇亡齿寒,剥床以肤,大王独不惕兢之乎?”燕王闻随何之言,深加叹赏,遂召蒯彻附耳曰:“随何之言,深为有理。尔若见信,当斟酌可否,不必多费颊舌也。”蒯彻曰:“臣若到彼,观其动静,自有处决!料不辱君之命也。”燕王款侍随何,即令蒯彻往赵国来。不知如何说信?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 > 目录 < 下一章
推荐古籍
论语 三字经 三国演义 大学章句集注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志 史记 三侠五义 三十六计 三命通会 三略 三遂平妖传 世说新语 东京梦华录 东周列国志 东游记 东观奏记 中庸 中论 中说 九州春秋 九章算术 书目答问 乾坤大略 了凡四训 二刻拍案惊奇 云笈七签 五代史阙文 五代新说 五灯会元 亢仓子 人物志 仪礼 传习录 伤寒论 伯牙琴 何典 何博士备论 佛国记 便宜十六策 僧伽吒经 僧宝传 儒林外史 儿女英雄传 元史 公孙龙子 公羊传 六祖坛经 六韬 兵法二十四篇 农桑辑要 冰鉴 列女传 列子 刘公案 刘子 初刻拍案惊奇 前汉演义 剪灯新话 北史 北史演义 北游记 北溪字义 北齐书 匡谬正俗 医学源流论 十七史百将传 十二楼 十六国春秋别传 千字文 千金方 华严经 华阳国志 南北史演义 南史 南史演义 南游记 南越笔记 南齐书 博物志 历代兵制 反经 古今谭概 古画品录 史通 司马法 后汉书 后汉演义 后西游记 吕氏春秋 吴子 吴船录 吴越春秋 周书 周易 周礼 呻吟语 唐传奇 唐才子传 唐摭言 商君书 商君书 喻世明言 四十二章经 四圣心源 园冶 困学纪闻 围炉夜话 国语 圆觉经 地藏经 增广贤文 墨子 声律启蒙 夜航船 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新语 大唐西域记 大戴礼记 天工开物 天玉经 太平广记 太平御览 太玄经 太白阴经 夷坚志 奇经八脉考 奉天录 女仙外史 子夏易传 孔子家语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孝经 孟子 孽海花 宋书 宋史 官场现形记 宣室志 容斋随笔 封神演义 将苑 尉缭子 小五义 小八义 小窗幽记 尔雅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