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 尚书

    拼音:shàng shū,注音:ㄕㄤˋ ㄕㄨ,词性:

    简解

    ◎ 尚书 shàng shū
    [Shang Shu]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 尚书 shàng shū
    (1)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China]∶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2) [ministe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兵部尚书

    相关阅读《尚书》

    详解

    官名。始置于 战国 时,或称掌书,尚即执掌之义。 秦 为少府属官, 汉武帝 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 汉成帝 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 东汉 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大削弱。 魏 晋 以后,尚书事务益繁。 隋 代始分六部, 唐 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从 隋 唐 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益重。 宋 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 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 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径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遂等于国务大臣, 清 代相沿不改。

按首字母搜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按笔画数搜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热门搜索汉字
苛 - kē 19
讶 - yà 2
傍 - bàng 17
吅 - xuān 11
卖 - mài 4
案 - àn 15
黍 - shǔ 10
蜡 - là 12
游 - yóu 2
鹜 - wù 20
热门搜索词语
无依无靠 2
不许 12
围场 12
燕赵 14
摹写 6
碧玉 4
裤脚 1
摇动 11
呵斥 6
灌醉 12
热门搜索成语
诟龟呼天 3
分庭伉礼 1
离蔬释屩 12
隔壁撺椽 11
大智大勇 19
白面儒冠 15
鸿渐之仪 9
泾渭自分 5
冷眼旁观 11
东游西荡 11
相关搜索
读书
秘书
欧书
图书
图书馆
时尚
电子书
读书人
读书笔记
百科全书
白面书郎
白面书生
伴食中书
闭户读书
闭门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不刊之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版权所有©一直查   网站地图 闽ICP备20012346号-1